更新时间:2023-01-13
近千平方米的日光温室内,一簇簇鲜红色点缀在草莓垄上……临近春节,农业中关村“博士农场”的草莓进入了丰果期。
五个这样的大棚,自南向北排成一列,分布在平谷区峪口镇南营村平整的农田里。农田北边隔一条马路,就是农业中关村科研总部。
这五个大棚,是中国农业大学孟繁佳老师创建的设施农业智慧云服务系统产业化博士农场项目,占地43亩,去年9月开工建设,经过4个多月迎来了收获期。
1月11日,“博士农场”现场人员朱玉帛介绍,这种冷弯钢结构装配式日光温室,不需要筑墙、打地基,因而不会破坏耕地。
与京郊常见的温室大棚相比,这个大棚的面积明显要大一些。朱玉帛说,这里5个大棚面积均在1.5亩左右,也就是1000平方米,是普通大棚面积的约两倍。
与常见的草莓大棚南北向起垄不同,这个大棚内的田垄是东西走向,一共10垄,一垄的长度就有七八十米。朱玉帛介绍,这样做是为了方便未来机械采摘。
步入大棚,地面上铺了一层黑色土工布,草莓垄也不见土。朱玉帛说,这里的草莓采用无土栽培种植新闻,比起在农田里种植的草莓,使用种植基质栽培能减少甚至阻断土壤中的病害,这将显著减少农药的使用。
“因为基质不保水,所以需要精准灌溉、精准施肥。”朱玉帛介绍,这5个大棚共用一套水肥一体化设备。该设备借鉴了荷兰、以色列等农业强国经验,由中国农大自主研发,显著提升了种植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力成本。
每个大棚里都有一个蜂箱。每个蜂箱内有7000多只蜜蜂,足够整个大棚的草莓授粉。
朱玉帛表示,“博士农场”采用全基质无土栽培和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调控系统,实现草莓生长全过程智慧调控OB体育。种植全过程完全不使用膨大剂、激素和有毒农药,全程标准化管理,确保每一颗草莓的优秀品质。
南营村党支部书记王新宇介绍,这个“博士农场”是村集体流转的第一块土地。一期用地37亩,计划总用地150亩。随着“博士农场”建成并规模化运营,村集体每年能增加近3万元收入。目前,共有村民流转的农田420亩,村里还有林地约100亩,鱼塘约100亩。
据了解,平谷区瞄准农业高科技,14个乡镇已创建45个“博士农场”,吸引了11位院士和175位博士来平谷当“农场主”,不到一年时间,就引进了优质旱稻、荞麦等种质资源600余份。2023年OB体育,该区将持续建设“博士农场”,打造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组建农业科技创新博士后联盟。
2022年以来,峪口镇累计创建13个“博士农场”,集中了两院院士专家团队5个,博士团队20余人,已初步形成了覆盖种质资源、农业智能装备、土壤改良等领域的“农场矩阵”。在“博士农场”阶段性成果评审中,全区6个获评优秀项目有3个在峪口镇。OB体育OB体育OB体育